【好奇闻网 www.haoqw.com】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泉州元宵节传统习俗

发布时间:2021-03-08 16:11:46来源:好奇闻网编辑:好奇闻网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习俗 > 手机阅读

在泉州,元宵节素有“上元小年兜”之称,是紧跟在初九拜天公之后的又一个节日高潮,为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闽南人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十分隆重。除了成千上万的人上街赏灯看戏外,还有诸多闽南特色民俗。闽南地区家喻户晓的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就是缘起于元宵之夜睇灯时的邂逅。

对于泉州人,元宵节恐怕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了。闹元宵的习俗直到今日还深植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只有闹过了元宵,吃了元宵丸,才算是完完整整地过了年。在许多传统节日习俗逐渐消退的现今,泉州人的元宵夜,依然精彩异常——赏花灯,看大戏,踩街,游灯,烟花,举城同庆,共享欢乐。

元宵节的一大早,煮上一锅早早地准备好了的元宵丸,全家围坐一起吃。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此食俗始于宋代。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今年正月十五的前几天,泉州中山路一家做元宵馅出名的小店铺外早早就排起了长队,可见人们对于元宵丸的强烈认同。从小在泉州长大的我,小时候就特别着迷于“滚元宵丸”这道工序。全家人一同亲自动手“滚元宵丸”,也为这个节日增加了不少乐趣。

泉州元宵节传统习俗

 

泉州人还有元宵吃“嫩饼菜”的习惯。“嫩饼菜”是闽南话的直译,它有点儿像春卷,吃的方法也有点儿像北京烤鸭。它的特点就是需要吃的人临时在餐桌上“自助”包好后入口,大小以及包的料均由自己决定,吃的时候颇有趣味。嫩饼菜的最关键就是嫩饼皮,只有少数几家在泉州西街制作的嫩饼皮被公认为最为地道的,显然,一到这个时候,排队买它的人也不会少。主料是胡萝卜、豆荚、豆干切成丝,加上米粉入锅炒,煎几个鸡蛋切成丝,再煎上一盘泉州特色的“海蛎煎”,配上碾碎的花生末加糖,香菜和一种海苔,一盘盘摆上桌,就算准备好了。吃的时候,把嫩饼皮铺开,撒上一层海苔,一点花生末糖,在中间夹一些胡萝卜炒米粉,一些鸡蛋丝,再来上一点“海蛎煎”,先把底折上去,在把两边也合上,一卷“嫩饼菜”就包好了。嫩饼菜准备起来比较费神,以前一般只有在元宵节才会做,最近几年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在平时也会做一回嫩饼菜,请来亲朋好友共享欢乐。

晚上是泉州元宵节的重头戏,置身于元宵夜晚的泉州城,你会感觉到这是一个“举城同庆”的夜晚。著名的泉州花灯在几天前就准备就绪了,不仅在文庙等主要展示地,而且在中山街等街道走廊上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

泉州灯俗自唐初建城后即由中原传入,及至南宋,灯烛之盛,已闻名全国。泉州的花灯有刻纸料丝灯、锡雕宫灯、彩扎灯等种类,它集绘画、书法、刀刻、糊裱、彩扎、锡雕等于一身,以千姿百态的造型、纷繁夺目的色彩和五彩斑斓的灯光烘托传统元宵佳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新中国成立后,泉州花灯制作技术不断革新,品种繁多,造型新颖,巧夺天工,为海内外所共赏。每逢元宵佳节,市区万灯齐挂,长街一望如星宿,而开元寺、威远楼等处更是灯光灿烂,人山人海。安溪县龙涓山后村的尤灯十分别致,“龙头”和“龙尾”由公众合备,中间插进各家各户的灯笼,全村只擎一条灯龙,灯龙越长,象证该村人丁越兴旺。

另一样将元宵节热闹气氛的是“文艺踩街”,据说这是由最早的“迎神赛会”演变而来的。迎神赛会于元宵节当天或过后数日举行。明代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说,其时“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珍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解放后,泉州文化部门把迎神赛会中的化装游行,改造利用为“文艺踏街”。踩街时,部分主要道路戒严,踩街队伍从总站出发,绕既定路线环城一周,一边行进一边表演各种文艺节目,其中最有泉州特色的是“火鼎公火鼎婆”等节目。每年到这个时候,到路两旁都挤满了人。记得我小的时候,总要在踩街开始前一两个小时,就早早地搬上一块高凳子,在主要街道旁占个好位置,生怕人一多就看不到了,爸爸妈妈有的时候会把小孩子高举起来,颇有趣味。

对于个人而言,这个晚上有一件颇富浪漫气息的事情不能不做,那就是“游灯”,即点上一盏灯笼,走街串巷。虽然现在有许多电子灯笼,但仍有不少年轻人和中年人更青睐传统的纸灯笼,在闽南话中叫“嫩饼灯”,这种灯平时是折叠成扁平的,用时在中间的一块小铁片上固定住一盏小腊烛,点燃后缓缓提起,用一根棍子钩住上面的铁丝,就可以提着它到处走了,即使有风也不会将蜡烛吹灭。灯笼有红、黄、绿、粉、橙等颜色,上面还绘有简易的花草等图案,点着时通过纸透出光来,蒙蒙胧胧摇曳着,霎是美丽,令人陶醉。而全城的人都点燃了灯笼,大花灯与小灯笼交相辉映,整个城市城了一个光明的城市,热闹的城市,绚烂的城市。

泉州元宵节的其它风俗还有听南音、看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博饼、猜灯谜等。而在我看来,泉州的元宵习俗,最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深深印在每个泉州人的心中,成为一年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我们,也必将希望这种传统代代相传,使我们不论走到哪里,这种民族文化都深藏于我们的心中。

吃元宵

吃元宵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攻炮城

闽南的元宵佳节,“攻炮城”是一种场面壮观热闹,融竞技与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活动。

“炮城”一般是由竹、木、麻丝、铅线和铁钉架设成框架,高达两三丈,外层糊上红纸,以此象征古代的城池。攻炮城的这一夜,人们竞相将点燃的鞭炮扔到坚固的炮城上,当火花恰好点燃炮城内的火药心,便会引发焰火或鞭炮炸开“城楼”,以示“攻城”成功。

相传,这一闽南独有的习俗是由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时发明的,攻炮城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提高了士兵作战能力。后来传人民间,逐渐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敬代人(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元宵夜,闽南侨乡各地还流传着一种“敬代人”的祭祀习俗。主妇备办五味碗和润饼菜后,要到糊纸店中按家中人口数,买来一种用五色纸和薄竹篾糊成的小人。小人的头、身、脚均用毛笔画上五官,男人穿裤,女人穿裙,以此区分。

祭祀开始时,主妇将“代人”竖放于簸箕中,并摆上五味碗和酒杯。焚香后,需口中念念有词:“吃肉走力力,吃酒走扭扭,吃人酒菜,替人消灾。”等到“代人”酒酣饭足之后,便于户外焚烧金纸,连同所有“代人”一并烧掉。

据了解,“敬代人”这种祭祀习俗是一种“替身”形式,即由这些“代人”为主人祛祸消灾,以保一年好运。

贡石阵

在元宵夜,石狮永宁、晋江深沪一带则流传着“贡石阵”的习俗。相邻村的青壮年分成两队,列阵各以石头互相投掷,你来我往,石飞如雨,呐喊助威声,震天动地。据传,这种风俗始于明代,由于倭寇屡来骚扰永宁及围头,村民便以飞石驱走倭寇。久而久之,“贡石阵”便成为一种习俗,以此锻炼胆气与武艺,达到御外侮而保家卫国的目的。

猎户阵

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乞龟

元宵佳节期间,闽南侨乡有向寺庙“乞寿龟”之俗,泉州天后宫等乞龟活动闻名两岸。寿龟由米粉或面粉蒸制而成,大小不一,大者有桌面那么大,小者仅半尺见方。人们相信,如能在神前乞得供奉过神佛的寿龟,便可祈求到平安长寿,或是做生意兴旺发财。

石狮龟湖一带,象征福气的大寿龟则轮流由各村迎回,即所谓“迎龟头”。迎龟18年一轮,轮到哪个村,就必须主持佛诞庆典,演戏酬神,大宴宾客。

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虎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火鼎公婆

元宵夜的踩街上,火鼎公婆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火鼎公手执旱烟斗,嘴粘八字须;火鼎婆则手摇一把大团扇,与火鼎公共同抬着火鼎,三进三退,打诨闹科,引人发笑。火鼎公婆走街串巷,经过每家每户,主人往往会赏以糖饼等礼物,祈求新年红红火火,事事如意。

抢佛仔

在晋江东石,元宵夜新婚夫妇要到庙中抢“佛仔”,以祈求新娘早生贵子。“佛仔”一般为泥塑彩绘的“红孩儿”,供于庙中的“夫人妈”前,由庙祝和执事在元宵前预备好。元宵夜,新郎官和新娘子来庙里观灯,以买来的红蜡烛向庙祝换取“红孩儿”。由于拥挤,新郎新娘们企盼生子心切,往往一哄而上,径自去抢。抢到手者洋洋得意,又惹来旁人的再次争抢,十分热闹。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明代。久而久之,“抢佛仔”就演变成一种闽南侨乡的元宵民俗,流传至今。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阁游行,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装阁与鳌山

闽南的元宵节除了赏花灯,还有看鳌山与装阁等民俗活动。鳌山是用彩纸和竹篾糊成一座包括山、水、溪、亭在内的风景区,鳌山上除了安插各类花灯外,还有鱼龙、仙女等灯饰,在夜色中五颜六色,极其美丽。

装阁则是由两名壮汉抬着眠床大小的阁台,让人立于其上扮演《陈三五娘》《西游记》《水浒》《三国》等剧中人物,参加游艺队伍踩街。扮演者或手执檀板,清唱南音;或弦管伴奏,唯妙唯肖,引来无数游人围观。

标签:元宵 泉州 元宵节 闽南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泉州元宵节传统习俗》感兴趣,还可以看看《放爆竹的由来》这篇文章。

民间习俗排行

民间习俗精选

民间习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