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被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莆仙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间习俗。记者走访我市民俗专家,解开“冬至瞑”搓汤圆、始于宋朝的“贴汤圆”习俗、冬至扫墓的由来之谜,并实地探访“辰门兜日日冬至”传说的变迁。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在莆仙地区,有“冬至大如年”、“冬至顾祖,三十夜顾某(‘某’为‘妻’意)”的说法,冬至被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民间习俗和地方文化。人们将冬至视为“团圆日”,取“汤圆”寓意为“团圆”,从冬至前一夜(即“冬至瞑”)就开始准备过节。出门在外的人都尽可能赶回家中,同亲人团聚。搓汤圆、吃汤圆、贴汤圆,祭祖扫墓以及贴“消寒联”等,都是极具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至瞑”,一家人围在一起搓汤圆,是过节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冬至暝”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于是莆仙方言中就有了“爱吃汤圆天不亮”的说法。我市民俗专家林成彬说,这晚要在家中先准备一个圆竹匾,再摆上生姜、红糖、柑橘、10双新筷子、一枝“三春”等。其中,生姜取义“旺盛”,红糖寓意“甜蜜”,10双筷子象征“十全十美”。“三春”由贴着2个胖娃娃的彩纸制成,代表财丁贵俱全,一般插在柑橘上。之后,便开始和面搓汤圆。除普通汤圆外,还要捏出金元宝、小狗等形状的“汤圆”来祈福。
林成彬说,贴“消寒联”又称“红联”。冬至到来,天气寒冷,“红联”寓意“暖”;临近春节,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不贴春联,以示守孝,次年冬至再贴“红联”,消除心中寒冷,因此称为“消寒联”。
冬至一早,人们将煮好的汤圆先捞出数碗用于祭祖,而第一碗捞出放凉后贴于自家门上或是窗旁,以祈求家族团圆、美满、兴旺。煮汤圆也有讲究,人们常用红糖和生姜熬制汤水,一碗汤圆下肚,暖胃暖身。吃过汤圆,一家人就带上祭品,出门扫墓去了。
冬至独特民间习俗寓“团圆”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在莆仙地区,有“冬至大如年”、“冬至顾祖,三十夜顾某(‘某’为‘妻’意)”的说法,冬至被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民间习俗和地方文化。人们将冬至视为“团圆日”,取“汤圆”寓意为“团圆”,从冬至前一夜(即“冬至瞑”)就开始准备过节。出门在外的人都尽可能赶回家中,同亲人团聚。搓汤圆、吃汤圆、贴汤圆,祭祖扫墓以及贴“消寒联”等,都是极具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至瞑”,一家人围在一起搓汤圆,是过节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冬至暝”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于是莆仙方言中就有了“爱吃汤圆天不亮”的说法。我市民俗专家林成彬说,这晚要在家中先准备一个圆竹匾,再摆上生姜、红糖、柑橘、10双新筷子、一枝“三春”等。其中,生姜取义“旺盛”,红糖寓意“甜蜜”,10双筷子象征“十全十美”。“三春”由贴着2个胖娃娃的彩纸制成,代表财丁贵俱全,一般插在柑橘上。之后,便开始和面搓汤圆。除普通汤圆外,还要捏出金元宝、小狗等形状的“汤圆”来祈福。
林成彬说,贴“消寒联”又称“红联”。冬至到来,天气寒冷,“红联”寓意“暖”;临近春节,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不贴春联,以示守孝,次年冬至再贴“红联”,消除心中寒冷,因此称为“消寒联”。
冬至一早,人们将煮好的汤圆先捞出数碗用于祭祖,而第一碗捞出放凉后贴于自家门上或是窗旁,以祈求家族团圆、美满、兴旺。煮汤圆也有讲究,人们常用红糖和生姜熬制汤水,一碗汤圆下肚,暖胃暖身。吃过汤圆,一家人就带上祭品,出门扫墓去了。
“贴汤圆”始于宋朝彰显孝道
汤圆除食用、祭祀之外,为何要贴在门前窗旁呢?市民俗专家林成彬解释说,我市冬至“贴汤圆”的传统始于宋朝,和孝道有关。
林成彬告诉记者,我国中原地区从汉代起就开始过冬至节,随着北人南迁,中原的这种传统习俗传入莆田后,又融入当地风俗习惯,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莆田冬至文化,“贴汤圆”就是独特民俗之一。
相传在宋朝时期,莆田山区有位进士,父亲早亡,年迈的老母为将他培养成才,一直清贫寡居。他考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京官,由于公务繁忙,多年不能回家看望母亲。为了改善母亲生活条件,同时让母亲少些牵挂,进士每年都会派遣衙差为母亲送去亲笔书信和节省下的俸禄。但衙差嗜酒,途中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把进士送给母亲的俸禄和书信也丢失了。没有完成任务的衙差担心受到惩处,就欺骗进士一切都有送达。
独居乡村里的母亲因多年未收到书信而误解了儿子,在得知儿子要回家看望她时躲入山中,避而不见。被蒙在鼓里的进士不知母亲为何不见他,就到山中苦苦寻找,奈何怎么也找不着母亲。这时已入冬季,天气寒冷,进士怕母亲在山中挨饿,便用糯米制成汤圆,从山里的大树上沿路一直贴到家门口。过后不久,老母亲沿着汤圆粘贴的路线返回家中。在消除误会之后,母子俩终于再次团圆。
“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其中蕴含着莆田人淳朴的孝道。”林成彬说,自那以后,“贴汤圆”逐渐演变成莆田冬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以在门上、窗边粘贴汤圆的方式,祈求团圆、美满。
“辰门兜日日冬至”不复存在
莆田民间流传有“辰门兜日日冬至,古谯楼夜夜元宵”的说法。说的是辰门兜因为每天都有卖汤圆,所以天天都像过冬至。如今的辰门兜正在旧城改造,是否还有“日日卖汤圆”的店铺呢?冬至前夕,记者来到市区辰门兜一带寻访。
记者看到,此处已建起不少高楼,老屋较为少见。记者在八二一街、北大街、东园路、莆田鞋革厂这一区域的大街小巷里寻找许久,没有发现一家以卖现吃汤圆为主的店铺。
在位于镇海街道英龙社区的赤柱妈祖宫内,记者向正在打麻将、聊天休闲的多位当地老人询问有关汤圆店的消息。“早就没有了!”五六个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们都吃过辰门兜汤圆,其中有个叫“阿金”的老人一家,专门卖汤圆,老人多年前过世后,其子女也没有继承这一手艺了。如今,随着城市改造、变迁和人们饮食多样化,这一带已找不到每天都卖汤圆的店铺了。
城区冬至扫墓的很多。而在莆仙地区,并不是所有的莆仙人都会在冬至这一天祭祀扫墓。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扫墓,北洋则是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
冬至祭祀扫墓的习俗有因:一是冬至扫墓,可避开春耕农忙,不会耽误农活,且古代农民粮食少,清明前后无法办理“三牲”祭品,而冬至前后秋收粮食充足;一是莆田人“思亲情感”厚重,团圆意愿强烈,心理上迫切渴求与祖先团圆。
林成彬告诉记者,冬至在我市民间有“团圆日”之称,人们不单希望在世的家人能够相聚,还希望能和故去的祖先达成心灵上的“团圆”。清明节以后逝去的亲人,因为思念时间太长了,没办法等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才去拜祭,所以到冬至这天就去拜祭祖先,慢慢就有了冬至扫墓的习俗。民间还有这样一说:便是清明节后过世的人,其家人一般在冬至扫墓;冬至后过世的人,其家人一般在清明节扫墓。除此之外,在农耕时代,季节性劳动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清明前后恰是农忙时节,而到了冬至,农民们则进入农闲季,从农耕劳作的角度上讲,冬至扫墓也有其合理性。
同样在莆田,山区人家则多为清明扫墓。林成彬说,这和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有一定关系。山区人家多将坟墓安置于山上,清明时节,草木始发,此时扫墓清除草木的工作量小,且能防止墓地被之后生长起来的草木覆盖。
公元1325年,乙丑年(牛年);元泰定二年;越南开泰二年;日本正中二年。 中文名 1325年 纪元 历史纪年 朝代 元朝 年份 泰定二年 1325年通鉴记载 泰定二年 春,正月,乙未,以畿甸不登...
2021-03-08285阅读全文 >>胡太后是北齐安定郡人,其父为胡延之,母亲为范阳卢道约的女儿,兄为胡长仁。天保(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公元550年—559年)初年,长相出众的胡氏在朝廷选美中被选为长广王妃。胡氏历史风评极差,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便...
2021-03-08973阅读全文 >>660年是指中国纪年660年,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显庆五年。 中文名 660年 朝代 唐 历史大事 详见正文 皇帝 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660年历史大事 高宗委政于武后 高宗苦于目眩头...
2021-03-0871阅读全文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16世纪后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关于baroque一词的起源,公认的看法是源出葡...
2021-03-18205阅读全文 >>陈家坪是 长沙 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处极具代表性的窑业遗存分布区。陈家坪窑区的窑炉残基十分密集,分布着Y30、Y31、Y33、Y34、Y35、Y77等从唐代到明清的不同时代窑炉及其相关窑业遗存,挖泥洞、作坊、窑炉、窑业废弃堆积、窑神庙等能反映长沙铜官窑制瓷工艺流程与 陶瓷 生产传统的遗迹共存于此,集中展示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产业的兴衰与历史变迁。2019年12月-2020年...
2021-03-08651阅读全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涌现出了非常多著名的将军。例如英国的蒙哥马利,美国的巴顿,德国隆美尔,曼施坦因等等。但是任何事物都会是相对应的,有好就有坏,有长就有短。在二战中除了这些非常优秀的将军以外还出现了一批与蠢猪没区别的将军,由于他们的错误,甚至都有人嘲讽他们是敌军派来的卧底。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有哪些将军。...
2021-03-08598阅读全文 >>